欢迎光临来澳网,提供租房、交友、二手市场、求职招聘、黄页等信息
RSS
首页 > 新闻资讯 > 各地华人

最大海归潮在即 用普惠政策助“海龟”游得更好

2013-11-27来源:

  即将到来的2014年,海归人数将会出现拐点――回国就业的人数会大于出国深造的人数。而这个出现这样的拐点,原因可谓复杂。

  首先,国内发展迅速,机遇增多。中国目前经济不断发展,国内投资和就业环境都日趋向好,而海外就业和创业机会少于中国,因此大量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而不是留在国外。

  其次,部分移民国家移民政策收紧。实际上,很多留学人员对国外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还是相对满意,也希望留在国外发展。但金融风暴过后,许多国家的移民政策都大有转变。郭宁认为,移民政策的收紧是留学人员回国的主要因素,这也是世界欧美经济体受到冲击后在留学人员身上最突出的体现。不得不提的是,中国留学生中较多地选择商科、管理类这些国外人才并不稀缺的学科,也导致在国外难就业,不得不回流国内。

  而且,目前中国处于自费留学潮的归国期。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精英公派留学潮不一样,自从1985年,中国取消了“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一直到1999年进入了自费留学的高峰期,2008年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实际上,目前出现大量的留学人员归国,也与当年出国人数众多不无关系。

  除此以外,郭宁还特别指出:“本世纪出国留学人员大多是独生子女,其父母对于子女在国外或返回国内的意愿并不明确。甚至更倾向于子女能留在身边,这也是有一部分人员回国的原因。”

  这个前所未有的拐点听起来不免让人担心,但这种知识型回流实际上对中国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人才资源是作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所有的社会资源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从提高中国人力资源水平角度上说,海归潮如果能够好好引导,确实是件好事。

  就业难≠海归无用

  一方面是归国的留学生人数不断攀升,而另一方面却是归国后就业形势的严峻,让很多海归变成“海带”(待业在家)。根据国家教育部数据显示,而海归起薪在3000元左右,近五成人月薪不足5000元,几乎与本地毕业生无异。当年一纸洋文凭恍如神话的日子显然已经不复存在,就业难、待遇低更成为海归们的共同尴尬。

  海外“炼金”的留学生为何竞争力不高?事实上,在海外留学的高层人才却鲜有回国发展。在2012年归国的27万“海归”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只有11.2%。获得博士学位又有相应研究或其他工作经历的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回流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相反,回流到国内的大部分是文科背景、经济管理类缺乏不可替代性的学生,竞争力与国内学生相比也并不突出。而且,不少留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仅仅在外语能力上占优,却因为留学投入巨大,期望薪酬又难以实现,就业困难重重,只好待在家里当“海带”。

  但是,国外留学经验带给海归们的不单单是洋文凭与外语。成都卖包子的四个海归,就是运用移动互联网进行营销推广,灵活地创新了传统早餐店的行销模式,也恰好打了那些认为卖包子就是“读书无用,留学烧钱”的人一记响亮的板子。郭宁认为,随着海归团体的增大,他们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日新月异的社会里面,海归大多有比较现代和创新的思维。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也同意,不少海归都有很多新点子和新颖的创业模式:“海归受到国外活跃的市场竞争文化影响,在创业理念上,可能比本土毕业生更敢想敢做,也更开放。比如他们拥有大量的海外人脉关系,更便于他们进行国际市场的推广。而且,不能简单地看到表象就评价‘读书无用’。海归卖包子也是创业的一种,海归高材生不从事为大家熟知的专业技术性的岗位,不代表他们的职业不具有专业性,也不代表他们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优势。”

  海归要学习政策,缩短“本土化”过程

  目前政府出台的海归回国的优待政策都是针对高层次专家的,应该出台普惠制的海归优待政策。

  既然这群面临艰难就业的海归们,依然有不少“卖点”,如何用好“海龟”,如何创造环境让他们有合适的土壤茁壮成长,自然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政府对海归的优惠政策上,一方面,应该留住高端人才、消除专家后顾之忧,还需建立着眼长远、高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和长期化的人事制度,打破不合理的层级限制。另一方面,还需把各项优惠政策普及到各层次的海归。王辉耀博士道出了当中的核心问题:“目前政府出台的海归回国的优待政策都是针对高层次专家的,门槛很高,多数只限于理工科人才。我认为应该出台普惠制的海归优待政策,范围应该扩大到人文学科的人才。” 以海归创业期居住问题为例,各地都纷纷出台了优惠政策。北京市在2009年出台了“海聚工程”政策,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京创业,其中包含了住房(租房)补贴;广州市出台的《广州市鼓励留学人员来穗工作规定》中指出,市人民政府可根据需要拨款购置留学人员周转公寓,用人单位对来穗工作的留学人员应优先解决居住问题。但是,这些优惠政策的适用人群要求很高,要被认定为国内高层次专业人才才可享受优惠待遇。条件高,名额少,不但僧多粥少而且优惠面不大,显然这对于目前大部分管理类、文科类海外毕业生来说,几乎是救不了火的水。

  用好人才需要机制制度的保障,需要建立机制解决海归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建立更加方便完善的户籍制度,探索便于创业的激励机制,健全服务网络、实行更加务实的优惠政策,为人才的发展构筑制度保障。郭宁说,目前对于非高端人才的留学归国人士,政府更多的是着力于政策落地及留学人员回归本土适应问题上给出指导,包括留学人员就业指导、创业培训等等。

  作为海归,要善于利用自己在国外培养到的能力,还要降低对高薪的盲目追求。而创业海归更要利用政策、运用政策、学习政策。王辉耀说:“由于他们不熟悉中国市场、政策和法律,如果不能结合中国的实际,风险很大。在中国发展,就要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及时适应中国市场,与中国的需求、政策环境和人力资源更好地融合,缩短本土化的过程。”(王睿)

网友回复
立即注册

相关新闻